造字法:指事
参考链接: 巾 东 西 囊 重 童
巾族
束,甲骨文像捆绑在木棍上的包囊。造字本义:动词,用绳、带系扎行囊。古人出门远行时,将行李用一块布包扎在一根便于肩扛的木棍上,成为“橐”。有的甲骨文将包囊写成了“口”。金文、、淡化了甲骨文中“木”的形象,突出了包囊和系扎包囊的绳结。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。当“束”的“系扎行囊”本义消失后,篆文再加“口”另造“橐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附一 文言版《説文解字》:束,縛也。从囗、木。凡束之屬皆从束。
附二 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束,捆绑。字形采用“囗、木”会义。所有与束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束”作边旁。
④名词:条状、带状物。 / 光束 花束 电子束 强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——《荀子 ? 劝学》 这里束的解释应该更接近于约束捆绑的意思,农村割完庄稼差不多有一捆时,会随手拔一棵或几棵长的比较柔软的草顺手把庄稼捆扎成一捆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,荀子《劝学》中这句话就能解释得通了,因为这一段大意是灾祸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引起的,所有的举例子都是为了这个观点立证,所以,强自取柱的意思是:(树木)长的粗壮强大了,会被人类选中砍掉拿去做柱子,相对于被砍掉(死亡),当然是活着好,要不是因为(树木)长的太壮,就不会有被砍的灾祸。相对应树木的,自然就是花草,所以:柔自取束的也就能顺着解释得通了,(草)长的太柔软了,会被人类选中拔掉(死亡)用作捆扎农作物的绳子。而长的不柔软的草不适合捆扎东西,当然不会有被拔掉的(灾祸)。 所以:这里的“束”应该当捆绑的意思讲。
“束”:一捆木柴。“柬”:“束”+“八”,把木柴分拣好后再捆起来。“阑”:把一捆木材放在门边,把人或动物拦在外边进不来。
从网上查了下,束的甲骨字写成“黍”加“口”,可能更准确。见过农村人工收割黍、麦的人都知道,收割后的程序是捆扎成捆,以便运输。这样,“束”和“囊、东”就能区分开了。
外“囗”内“束”是一个什么字?是“束”的本字吗?
1、 改版后的象形字典网将在2019年12月初上线,收字范围从旧版的3200字头扩展到7500字头,网页质量有明显
提高,用户的互动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。
2、 新版象形网实行付费会员制(将来还会回到免费状态,具体时间不确定),非注册会员将不能自由浏览全站网
页,每天只能自由浏览非字头内容页、及有限浏览字头内容页。
3、 新版象形网在收费的同时,也以制度化、透明化的奖金形式,奖励用户各种形式的支持和贡献。
2019-11-21 象形字典网